利马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世界历史20世纪哲学的新思考,开创的道路
TUhjnbcbe - 2023/10/2 17:48:00

百家原创作者:香樟谈史

进入20世纪,哲学继续沿着孔德和叔本华所开创的道路发展,并结合新时期出现的社会现实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行了诸多的重新思考,出现了许多分支和流派。尤其是在20世纪后半期,通过对现代哲学的反思,还出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沿着以孔德的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思潮继续发展,先后出现了马赫主义、逻辑分析哲学、逻辑实证主义、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以及库恩等的历史主义科学哲学。马赫主义以恩斯特·马赫的名字而命名。他著有《感觉的分析》《认识与谬误》等著作。他认为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强调物质和精神的二元对立他的任务就是要克服这种对立,而构建一元论的宇宙结构。

他指出,那些感觉的东西,即颜色、声音、压力空间、时间等中性的要素构成了世界,感觉经验是认识世界的基础。科学只能对此进行描述,而不能进行解释,而且科学并没有什么正确和错误之分。他还提出了经济思维原则。他认为我们所知觉的现象仅是个别的,它们所以一再地反复出现,只能归功于我们的思维的作用,就是说,通过思维把这些个别现象联系起来。一切科学规律的目的就是把自然现象用规律形式简单化。自然规律是帮助我们如何对自然现象作简单的描述,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

在这之后罗素创立了逻辑分析哲学或称“逻辑原子主义”。该哲学认为,一切科学的概念和命题所表现的事物最后都可以分割为原始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最简单的原子事实,用一定的逻辑形式按一定的逻辑演算规则将指称原子事实的词语结合起来,就可构成命题、判断、推论等知识体系。罗素的学生维特根斯坦对其进一步发展认为哲学的目的就是使思想在逻辑上明晰,因此逻辑分析就是语言分析逻辑实证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维也纳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维也纳小组的石里克(著有《普通认识论》《自然哲学》)和卡尔纳普(著有《世界的逻辑结构》),柏林小组的赖欣巴哈(著有《科学哲学的兴起》)、波兰的塔尔斯基以及美国的艾耶尔(著有《语言、真理与逻辑》)。

该派同样反对形而上学问题,而主张引入数理逻辑。认为无论思维与存在还是世界的本原等传统命题都是超出人的能力的超验存在、都是无法解决和认识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原则上不可证实的陈述,都是应当排除的形而上学的陈述。真正的哲学命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可以称作经验科学的命题,也就是可以对具进期是,验来证实的;一种是形式科学,也就是无法对其进行断定,但是可以用定义和逻辑进行分析的。所以哲学并不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是进行逻辑分析。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波普尔在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从而创立了批判理性主义。主要著作是《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等。

他的理论受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影响,认为可证伪性是科学不可或缺的特征凡是不能被经验证伪的命题都属于非科学,指出伪科学也同样可能被经验证实。他也不认为形而上学一无是处,反而认为它可以指导科学。他的哲学思想否定归纳法,而认为科学的增长是通过猜测与反驳得来的,理论是大胆的猜想,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从而创立了证伪主义。他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是从问题开始的,通过大胆猜测和尝试,通过不断排除错误而接近真理。一种理论愈普遍,可证伪愈大,则科学性愈高。他的这种理论应用于社会历史之中,就表现为他反对历史决定论和历史的发展规律性,认为历史没有规律,应当在社会历史学中也应用试错法,对社会进行逐步改良。美国的思想家托马斯·库恩则开创了历史主义的科学哲学,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中他指出,科学并不是随着新知识的不断积累而直线向前发展,相反经历了周期性的革命,他称之为“范式转型”其中在某一特定领域科学调查的性质会突然转向。

范式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学科成熟的标志,只有当一门学科的研究者形成了共同的范式,该学科才从前科学时期进入科学时期。总体而言,这一派的哲学家尽管相互之间观点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他们都拒斥“形而上学”,抛弃传统哲学对世界观和认识论的研究,倾向于将哲学的对象归结为对逻辑语言或日常语言的分析,因此,从西方近代哲学到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型通常被称为“语言的转向”。沿着叔本华和尼采所开创的人本主义思潮继续发展,先后出现了柏格森等人的生命哲学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和萨特的存在主义。柏格森的是法国学者,其主要著作是《时间与自由》《物质与记忆》《形而上学导言》创造进化论》以及《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柏格森认为,支配世界进化的是盲目的生命冲动,它完全自由,不受任何约束;生命冲动无时无刻不在创造,创造是质的飞跃,而不是量的增加。

这种创造就表现为进化,生命冲动派生出万物。其中人的生命冲动可以冲突一切阻碍而获得自由,因而人的灵*是不朽的。他提出了量的时间和质的时间的概念,提出了空间里的自我和内省的自我的区分,前者是科学认识的对象,而后者则是内心体验的范畴。他认为,理性和科学只能认识物理世界和可见的形式,并不能真正理解生命,只有依靠直觉才能真正达到这一目的。德国的哲学家胡塞尔被认为是现象学学派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算数集合》《逻辑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形式和先验的逻辑》《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等等。他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既非自然,亦非感觉和思维,而是纯粹意识现象,一种绝对的本质。为了获得绝对的本质,首先要悬置之前所有传统的哲学观点,运用本质还原法,将变动不居的纯粹意识还原为纯粹观念或稳定的本质。还原的方法并不是逻辑过程,而是直觉的还原”。

纯粹观念是由先验自我建立的,因此最终要将经验的自我还原为先验的自我。也就是排除自我意识中所有的偶然性和特殊性,达到纯主观性。胡塞尔的方法就是试图从主观中构成客观世界,将先验的自我视为世界的本原。胡塞尔现象学的目的是构建一种超验主义哲学,化解因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泛滥所带来的人性危机。存在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之后在法国兴盛的一种哲学流派深刻地反映了变动时代里对人的思考。存在主义的发起者是德国的海德格尔,其代表性著作是《存在与时间》。

他指出希腊以来的哲学家都注重本体的研究,但是他们讨论本体是什么”,试图用另一个存在来说明这一存在,是无法说清楚的,因此应该讨论“存在和已成为存在”。他称前一种研究为研究“在者”,而后一种“研究则是研究“在”。前者是静态的,而后者是动态的,是指存在如何展现的过程,具有时间性。后者优先于前者。如何揭示“在”的意义,则离不开人的领悟。不可能通过作为“在者”的存在物来理解“在”,只能通过人。人虽然也是“在者”,但是是特殊的在者,他可以领悟自身以及其他事物的“在”。所以他把人称为“此在”。人有烦恼担忧、畏惧和死亡的情绪,这些情绪使人既可以体验生活的世界,也可以体验自身的存在。因此,人存在着两重性:一种是社会中的存在,人被社会规定而失去了个性;一种是本真的自我。

1
查看完整版本: 世界历史20世纪哲学的新思考,开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