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丧葬习俗就是世界各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埃及的木乃伊、爱斯基摩人的“冰葬”、土耳其小亚细亚半岛西部的“悬棺”等。无论哪种丧葬习俗,都包含了生者对死者的崇敬与怀念。比如墨西哥一年一度的“亡灵节”,在他们看来,逝去的人只是去了另一个世界,死亡只是生命的反面和补充。所以他们欢欣鼓舞地庆祝生命周期的完成,祭奠亡灵却绝无悲哀。
墨西哥亡灵节的纪念品
一提到木乃伊,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埃及将帝王制成木乃伊象征着永生。其实不止埃及,在遥远的南美大陆,安第斯文明也早就有将逝者制成木乃伊的传统。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办的“秘境——安第斯文明”特展的最后一部分,就展出了真实的木乃伊,让参观者了解了安第斯文明对于死亡的认知。
安第斯木乃伊:与埃及或中国西部等极其干燥的地区一样,安第斯沿海地带也是世界上极端干燥的地区之一。这里自古以来就有制作木乃伊的风俗,甚至比埃及还要早大概年。居住在智利北部沿海的琴乔罗人(Chinchorro)早在年前就已经开始制作木乃伊,他们以简单的工具技术制成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制作的木乃伊。在秘鲁境内,最早的木乃伊则属于帕拉卡斯文化和纳斯卡文化。这里的木乃伊大多是自然风干,人们用华丽的衣物将逝者层层包裹。这一传统一开始只流行于秘鲁南部沿海地区,直到瓦里文化时期(公元-年)和西坎文化时期(公元-年),中南部高地和北部沿海地区开始出现了制作木乃伊的潮流。至此,木乃伊文化在安第斯全境传播开来。
美洲木乃伊有两种形式:自然干燥和人工制备。自然干燥的木乃伊对尸体基本上不加处理,我们熟知的埃及木乃伊大都是人工制作——法老去世后将内脏、大脑掏空,另存储在专门的罐子里,尸体刷油、防腐处理再层层包裹。美洲人工制作的木乃伊流程也比较复杂:第一步先去除内脏等器官,再在体腔内填入香料。然后在尸体外面涂上一层树胶,放在霜冻等比较特殊的自然环境里,让其风干变硬。安第斯原住民们会依照其生前的身份地位“打扮”木乃伊,给“他们”穿上华丽的衣服,戴上珠宝首饰,与各种精美的随葬品一起下葬。甚至有时候还会再制作一个“假面”:以贝壳做眼睛、木片做鼻子,再加上假发、帽子等饰物。
在之前的展览就已经看到过:安第斯山脉地区的木乃伊大多为坐姿,外形就是一个大大的包裹,一层层裹尸布里除去尸体外还有死者生前的一些用品。
木乃伊形纳斯卡彩绘陶瓶
印加时期一直盛行木乃伊文化,据说印加国王薨逝之后,被制成的木乃伊还拥有他的家臣和领地。印加人相信木乃伊仍会像活人一样思想,会继续发育长大,甚至能够和神灵沟通。当然,能够被制成木乃伊的一定是印加帝王或贵族,所有伟大人物的木乃伊都是身着华服,双手叠放胸前交叉的坐姿,一些木乃伊会被保存在干燥的岩洞里,接受人们的定期朝拜。而那些更重要的木乃伊会被保存在自家房屋里,人们视其为“首领”,请他们为自己解惑、裁决彼此间的争议。就连负责保存木乃伊并且与其对话的人,也有崇高的地位。
但不幸的是,印加王室的木乃伊多在西班牙入侵时就被毁掉了。因此,这里展出的印加时期的木乃伊更加珍贵。年,“他们”出土于秘鲁东北部查查波亚斯市近郊、康多斯湖(TheLagunadelosCondores)上方的崖壁岩洞中,因地处偏远而得以保存。安第斯先民对生活、自然环境的体验和认识,使他们对生死有不同的看法。他们将逝者制成木乃伊,是将其视为祖先一样崇拜和祭祀。虽然文化各有不同,但对祖先的缅怀都是相同的。
“查查波亚斯(Chachapoyas)”文明大约持续于公元-年,生活在现在秘鲁亚马逊省南部的森林里。因其隐藏于安第斯山脉最偏远的角落,所以一直被称为“秘鲁保守得最好的秘密之一”。如果想前往这里的遗迹探险,不仅要和流浪的羊驼为伴,还要在云雾缭绕的森林中徒步数小时。所以这个民族的人也有“云武士”之称,后被印加帝国吞并。
也正是由于他们生活的地方太隐蔽,所以印加人(包括其他征服者)就成了了解查查波亚斯文明的主要来源。我们对这一文化的了解大多是基于废墟、陶器、坟墓和其他手工艺品的考古证据。到了18世纪这一文明完全被西班牙殖民者所摧毁,但在现在秘鲁的土著民族中仍然有这一独特血统的存在。
亚马逊平原丛林深处Luya山谷的峭壁上发现的查查波亚斯石棺,高约70厘米,里面装有孩童的木乃伊,主要用于祭祀。
在展览中,就有来自查查波亚斯文明的木乃伊。
这具局部包裹的成年木乃伊,由秘鲁莱梅班巴博物馆收藏。这是一具保存完好的成年男性木乃伊尸体(约公元-年),就出土于上述的峭壁岩洞中。“他”是通过自然干燥制成的,用条状和大片的棉布包裹,以保持弯曲的姿势,并放置在一个安全的遮风避雨的岩洞中风干成木乃伊。“他”的耳垂上有很大的耳洞,极有可能佩戴过大型的耳饰,且其右手中指佩戴有戒指,表明其地位很高。
旁边这具“包裹的成人木乃伊”也是一具保存完好的木乃伊,出土于同一地点的峭壁岩洞中。包裹木乃伊的布料用棉线捆绑固定,并缝制出几何图案和人脸的简单轮廓。可能表示布料内的面部位置以及死者的身份。旁边的男性木乃伊最初也是这样包裹着的。
在展览的第四单元里,还有一小部分属于“昌凯文化”,也一并记录在这里:昌凯文化大约于公元年在秘鲁中部沿海的瓦乌拉和奇永河之间(今秘鲁首都利马以北80公里)兴起。它与北部沿海的契穆王国处于同一时代,相互影响。随后昌凯被契穆占领了部分地区,最终于公元年左右成为印加帝国的一部分。由于目前考古发现有限,我们对昌凯文化的认识还不全面。
所以,昌凯文化的展品也是此次展览最少的。
考古学家发现昌凯文化大量使用陶器作为随葬品,并善于制作纺织品,技法多变,包括手绘的图案、精细的绫罗和织锦、羽毛纺织、补花、甚至十字绣等,以棉线、羊驼毛线、羽毛等作为常用纺织材料,并擅长通过色彩深浅、经纬疏密的变化来实现美学效果。图案多样,包括人物、拟人形、动物和几何纹路,线条简单质朴,凸显平和、安详的气氛。
相比较起之前的几个文明,昌凯文化的陶器倍显呆萌。这只“陶人物”由秘鲁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博物馆收藏,高48.3厘米,宽30.3厘米,厚24.2厘米,由精细的黏土制作,表现了一个戴有头饰,下颚突出的双色拟人化陶人形象,经过烧制和塑形生动地表现了人物举起双臂的样子。在白色基底上使用深棕色绘制图案的陶器,是昌凯文化陪葬陶器的显著特点。
这条“纱织头巾”由秘鲁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博物馆收藏,很像现在的蕾丝织物。除了陶器外,昌凯的纺织品也很有特点。昌凯的纺织工十分擅长创造图样丰富而精致轻薄的织物。这件织物上描绘了以对角线形式排列的海鸟和海浪,两列图案交替出现。这种头巾一般用于陪葬,覆盖死者的头部。头巾上的线条以逆时针方向向上旋转,代表注入了超自然的力量,为死者来世提供保护。
在展览的最后,有一小块“西班牙殖民时期”的文化:西班牙人的到来及对印加人的征服,带来了安第斯本土世界的一次深远的变革。同时,也让我们得以看到一些延续下来的安第斯人的习俗和制度,以及安第斯本土技术与西班牙先进技术的融合。
这只“脱釉的连体瓶”就是殖民时期的作品,约公元-年间,由秘鲁布鲁宁国家考古博物馆收藏。
-年西班牙征服了印加帝国,是新旧大陆的两大帝国之间的正面冲突。这必然在各个层面对安第斯人和他们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同时,征服也不可能导致安第斯文明的传统与成就就此消失。例如这件陶器,安第斯陶工尝试在传统的陶器表面上釉,但很遗憾失败了。虽然没有成功,但这样的过程反映出了技术(包括文明)的相互融合。陶器的器型是印加风格,深褐色的釉来自西班牙。
至此,关于安第斯文明的特展这个系列就介绍完了。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安第斯文明历史,我们唯一能够凭借的就是考古发现。在不能出境游的日子里,通过这余件文物,得以全面领略神秘而独特的秘鲁安第斯文明的历史和风采。
==================
环球旅游达人,旅行体验师、自由撰稿人、嘉宾主持。已只身旅行过五大洲近50个国家,余座城市。